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弘法開示> 佛光山普門寺 慧思法師勉眾

弘法開示

字級

佛光山普門寺 慧思法師勉眾

【人間社 陳淑華 台北報導】 2022-12-13
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的監院慧思法師於12月8日在普門寺為近200名信眾勉勵,他引用七佛傳法偈中毘舍浮佛偈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;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」,法師說改成「假借四大《念彌陀》心本無生《觀極樂》;前境若無《我是誰》,罪福如幻《誰受苦》」來說明整個偈頌的意義,是破我執,觀法空,以平等心看待世間相,而能及時把握當下。

法師進一步解釋,修行者借假修真,煩惱加上業力叫「結業身生」,只能以四大假合之身,鼓動舌根念佛,或用心念止靜時也要念,從有聲到無聲的讀唇念佛,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從假合的四大,體會生住異滅,老病死生,是自然界的現象。此生暫存於器世間,從何處來就會回歸何處,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到很多善、惡助緣有隨喜讚歎、或隨喜讚歎殺,四大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,讓自己假借四大從舌根攪動、從心裡喜歡的念彌陀,再參透何謂「彌陀」,心外無佛是心是佛,自己作佛吧!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參,現在是誰在念,借此四大來念佛,想想彌陀是誰?誰是彌陀?從假修真,從外而內參透,了悟心中。

法師再提到,心本無生觀極樂既是無生,何來攪動業海?人因無明而有煩惱,從有入空,從假回真,從空假中慢慢薰習,因而斷煩惱,極樂是依報空間,是彌陀依著願力化現出來的,總有一天也會消失。所以念佛、想佛,不如自己作佛。

法師接著提到,「前境若無我是誰,罪福如幻誰受苦」,前面的因緣境界若是不生,那我是誰?我即心,心隨境轉是凡夫相,悟者是境隨心轉,經文上也提到,心生則種種法生,法為現象,隨心念而改變,就如產品因消費而改良,消費也因產品優劣而有所選擇,互為因果關係。環境、科技發展隨著人心而進步,才有舒適的生活。但在這過程中,大家就會迷失在物質需求上變成「心隨境轉」,這就是在眾緣和合的條件下形成的,所以説前境不生也就是因緣不生,用空性去體會平等,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」,現出平等性,沒有來去,就是常寂光的境界。

但凡夫何來一念不生,念念生分別,念念生好惡,有分別就會有煩惱。行者就是要學聖者過無分別的生活,以「隨喜心」來修持,在這當中體驗天生我才必有用,以一念不生而全體現,無論是善法或惡法,在聖賢的心中皆有因果,聖者看因緣,凡夫迷當下,因此會造隨喜讚歎殺,養隨喜讚歎恨,造口業,所以要用一念不生,來成就全體現。

罪福如幻誰受苦,罪是心靈創傷之痛,有善因惡果一説,因中間緣產生變化,比如有些人在做義工時因為看不慣別人不善行為而動怒就造口業。這是自我覺照力不夠,所以平時的正知正見觀念要建立,福禍相隨罪福循環。福報是累世積福而來,福享盡就消失,所以行善、行孝要及時。

車金枝分享,念佛、就像一個隨身杯,走到哪裡念到哪裡,行、住、坐、臥、都可以念,是一個很善巧方便的法門。今天聽到師父的解説,更增加信心。
12345678910第1 / 20頁
追蹤我們